目前,隨著我國人居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顯得愈發重要,然而國內針對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技術和管理研究相對較少,大部分只停留在對國外工藝的借鑒層面,且不符合我國國情,相應的對策措施和可操作性不強。
因此,科學分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存在的根本問題,開展關鍵技術與管護模式的研究,對建設新時代農村和創建美麗鄉村具有長遠意義。
本文從上海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標準、處理模式、處理設施、處理工藝及管理模式5個關鍵層面進行了探究,以期為進一步發展上海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提供思路。
一、上海地區農村生活污水分布和排放的基本特征
1.上海郊區農村村莊布局特征
上海屬于典型的平原河網地區,自實施城鄉一體化政策以來,上海郊區鄉村的整體風貌發生了巨大改變,農村村落布局形態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1)房屋多臨水而建
由于河網水系密布,居民生活習慣臨水而居、枕河而立,而生活污水多未經任何預處理措施直接通過排水管排放到周邊河道,部分郊區河道由于平原地區特點,水動力不足、河道較窄、河道不暢通,從而導致水質不斷變差,呈現出水體發黑和散發惡臭的情況。
(2)房屋多為獨立式住宅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改革開放后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郊區農村住宅多以獨立式磚瓦房為主,而且室內設施齊全,舒適美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居民日排污水量也與日俱增。
(3)房屋聚合不規則
上海郊區村莊分布不規則,有些自然村中居民居住相對較為集中,有些自然村居住點之間又相隔較遠,這與人口集聚程度高、居民點聚合的市區存在較大差別,也使得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存在一定難度。
2.上海地區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
(1)水量特點
總體水量大。隨著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的開展,上海郊區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農村廚房、淋浴間等區域設施不斷完善,這些區域產生的廢水量也與城鎮居民污水排放量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根據《上海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建設規劃》,目前上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共涉及34萬余戶,污水總量約13.6萬m3/d。
排放面廣。上海市農村地區廚房、洗浴間和衛生間的設施較為完善,多鋪設排水管道,較易進行收集處理,但部分洗滌污水呈現多種形態,此類無序排放的污水由于收集難度大,基本無處理措施。同時,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農村地區也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公廁,這部分污水污染物含量高,目前還尚未得到有效處理。
水量變化大。上海農村地區以單戶性排放為主,呈現明顯的早、中、晚3個排水量高峰,日變化系數達到3.5-5.0,同時受氣候、季節、種植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同一農村區域不同季節排污量不同,不同農村區域同一季節排污量也不同。
(2)水質特點
上海地區農村生活污水成分以有機物為主,主要有COD,NH3-N,TP等。根據國家住建部出臺的《東南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南(試行)》文件,經檢測上海地區農村生活污水水質波動范圍較大。
上海地區農村生活污水出水水質檢測表
二、上海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
根據《上海市農村生活污水建設規劃》,2011-2015年上海地區按計劃開始實施試點工作,全市共有98.54萬農村居民,化糞池改建已經基本完成,其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了42.7%,配套處理設施約3000座,污水收集管道建設約7000km。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主要有2種模式,即納入市政污水處理系統和采用簡化工藝就地處理。在采用就地處理系統中,小型處理站工藝的選擇是處理效果的關鍵所在。2013年《上海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技術評估研究報告》對上海地區2008-2011年試點期間采用就地處理系統的工藝進行了比較分析。報告指出,就地處理系統中采用的較為普遍的工藝主要有:生物濾池、土壤滲濾、人工濕地、生物濾床+人工濕地、接觸氧化+人工濕地、自流增氧人工生態床、一體化膜法A2/O、MBR等。
三、上海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關鍵技術探究
1.處理出水水質標準研究
上海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出水水質標準是在《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DB 31/199-2009)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的基礎上,按照《上海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規定(試行)》文件進行執行的,其對出水的感官指標和水質指標都作出了要求,分為一級A和一級B標準,檢測指標為COD、NH3-N、TP、TN、SS、LAS和動植物油7項。由于其制定依據主要參考大中型城市的污水排放情況和經濟基礎,因此與農村生活污水排污特點和處理成本有本質的差別。
基于此,建議對上海9個涉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區縣進行詳細調查,推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市政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相互銜接,根據各個區縣地理位置差異、鄉村經濟條件和文化習俗等差別,提出能適應各區域的出水水質標準,并結合城鄉發展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進行近、遠期分析,制定近、遠期結合規劃,從橫向和縱向角度構建完善的上海地區農村生活污水出水水質標準體系。
2.處理模式的選擇
《上海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建設規劃》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已實施的處理戶數中,納入市政污水處理系統比例僅為20%左右。上海市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在未來將逐步實現城鎮化,農村居民將實現集中安置,如在供水方面實現一網供水,污水處理最終將會全部納入市政污水管網,不再區分農村和城鎮區域。
基于此,上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建設,要依托于農村城鎮化進程的規劃,在完善各區縣的農村村莊保護和布點規劃的基礎上,分配好就地處理和納入市政污水處理系統2種處理模式的比例,并且對污水管道和處理站等布局和規格進行合理選擇,做好近遠期方案的結合。
3.處理設施生命周期的研究
目前,上海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投入不斷攀升,市區鎮各級財政壓力都大幅增加,因此,開展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生命周期的成本分析尤為重要,即對處理的前期成本、實施成本、處理成本和其他成本等進行評估,研究近、遠期人口變化和管理模式不同等要素對處理成本的影響,并以此為根據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的決策機制,使工程投資符合區域經濟承受能力,確保資金的效益最大化。
4.處理工藝的選擇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應按照“因地制宜、簡易實用、水質穩定、經濟可行”的原則,結合實地情況和出水標準,充分進行技術經濟比選,合理選用適宜的工藝技術。但上海市在處理工藝的選擇上,由于經濟、區域等多種因素制約,部分處理工藝已不能滿足出水水質要求,特別是TP、TN的達標情況較差。
以金山區為例,該區2007年試點建設采用土壤滲濾污水處理工藝,后期陸續增加了組合型污水處理工藝、一體化微動力SBR工藝和MBR膜生物反應器工藝。經過幾年的應用,對4種工藝的經濟效益、建設實施、運行效果和養護管理四大方面的分析評價,每種工藝各有利弊,綜合評價好的是組合型和MBR工藝。但伴隨著農村污水排放標準的提高,舊工藝被淘汰,新工藝被引入,還需在推陳出新的過程中找到最適合當前農村環境的污水處理工藝,并以目前現有的技術工藝為基礎,結合近、遠期城鎮規劃,研究更新合適的處理工藝標準,并構建處理工藝選擇庫,防止同類型處理工藝變相競爭。
5.管理多種模式的探討
長期以來,農村生活污水管理缺乏有效的體制和模式,上海各區雖然已初步落實處理設施運維資金,實現了處理設施從失管到全部落實管理的變化,但是常效和常態方面仍然有很大差距,處理站不能正常運行、管道冒溢等情況仍然不能杜絕。根據上海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行管理情況以及農村城鎮化推進的情況,可以借鑒國外分級分類型管理模式圖,探索和形成合適的管理養護模式,以期推進管理養護制度化。
由市區聯合制定并明確管理養護體系,明確責任和權利;推進管理模式差別化,根據設施管理養護的難易程度,分級分類型選擇管理養護模式;推進管理養護信息化,確保處理設施運行正常,保障出水水質達標,管理養護及時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