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環境要改善,污水污泥的有效處理首當其沖。上海市規土局公示的《上海市污水處理系統及污泥處理處置規劃(2017-2035年)》,提出了“5010”的總體布局,即規劃建設50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含初期雨水處理廠)、10座污泥處理廠。至2035年,上海全面實現城鄉污水管網全覆蓋、點源污染全收集全處理、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水泥氣同治。
據悉,上海污水處理系統已形成六大區域分片處理格局——石洞口、竹園、白龍港、杭州灣沿岸、嘉定及黃浦江上游、崇明三島。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城鎮污水處理廠51座投入運行,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4.5%,部分初期雨水依托合流干線輸送至長江口排放;農村生活污水采用納管處理和就地處理兩種模式,生活污水處理率過半,為56%。此外,上海現有的30座污泥處理設施,使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實現了95%以上的指標。
冷眼思考,上海的污水污泥處理設施尚存在不足。比如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標準尚未完全達到一級A及以上標準,設施規模仍偏低;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起步較晚,目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僅56%;初期雨水處理、污泥處理處置、臭氣處理差距仍大,雨污混接較嚴重;各大污水輸送干線之間缺少互聯互通,事故風險日益突出,等等。
基于此,上海提出“5010”的總體布局,強調了污泥的可持續利用。其中,石洞口、竹園、白龍港和杭州灣沿岸四大區域以集中處理為主,規劃9座城鎮污水處理廠、5座污泥處理廠,焚燒處理后的污泥可作為建材使用;嘉定及黃浦江上游、崇明三島區域采用屬地化分散處理,規劃39座城鎮污水處理廠、5座污泥處理廠,崇明等地泥質較好的污泥經好氧發酵后可回歸土地;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強排系統以“工程凈化”為主,規劃2座初期雨水處理廠。同時,城鎮污水處理廠規劃規模為1.5倍日均污水量,污泥處理廠規劃規模為1.2倍日均污泥量。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公示《上海市污水處理系統及污泥處理處置規劃(2017-2035年)》,內容如下:
《上海市污水處理系統及污泥處理處置規劃(2017-2035)》規劃公示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的要求,我局將《上海市污水處理系統及污泥處理處置規劃(2017-2035)》向社會公示,聽取公眾意見,主要內容詳見所示圖件。本次公示時間為公告之日起的30天,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在此公示期限內與我局聯系。
特此公示。
公示時間:2018年7月10日——2018年8月9日